公義勝私欲,是為政者應當秉持的重要準則。在當今時代,公義代表著公平、公正,是社會穩定與進步的基石;私欲則是個人的不當欲望,若不加以克制,極易引發諸多問題。為政者肩負著治理國家、服務人民的重任,只有將公義置于私欲之上,才能做出公正的決策,贏得民眾的信任與支持。若私欲膨脹,以權謀私、貪污腐敗等現象便會滋生,損害公共利益,破壞社會秩序。公義勝私欲不僅是一種道德要求,更是為政者實現良好治理、推動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。
【原文】
君子貧窮而志廣,隆仁也;富貴而體恭,殺勢也;安燕而血氣不惰,柬理也;勞倦而容貌不枯,好交也;怒不過奪,喜不過予,是法勝私也。……君子之能以公義勝私欲也。
——《荀子·修身》
【譯文】
君子貧窮困窘但志向遠大,是因為他要弘揚仁德:富裕高貴但體貌恭敬,是因為他要減弱威勢;安逸但精神不懈怠懶散,是因為他選擇了合理的生活準則;疲勞但容貌不無精打采,是因為他愛好禮儀;發怒了也不過分地處罰別人,高興了也不過分地獎賞別人,這是因為他奉行禮法的觀念勝過了他的私情。……
這是說君子能用符合公眾利益的道義來戰勝個人的欲望。
【讀解】
人生在世,必然有追求個人情趣的需求。但是,個人的欲望必須接受“禮”的規范和“義”的約束,應當正確處理追求與厭惡、取得與舍棄之間的矛盾,也就是我們常說的“有度”。
我對加盟感興趣,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!
(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)
我們立即與您溝通
溫馨提示:
1.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, 請放心使用
7x24小時電話咨詢
130*123456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