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日常交流中,“老祖宗”是大家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。但很多人或許并未深入探究過它的具體含義和代表的輩分。從含義上來說,“老祖宗”既指一個家族年代久遠的祖先,承載著家族的起源和血脈傳承;也可在更寬泛的文化語境里,指代某個行業(yè)、技藝等領域的開創(chuàng)者。在輩分層面,它處于家族輩分體系的最頂端,是家族繁衍的源頭。探尋“老祖宗”的奧秘,不僅能讓我們明晰家族脈絡,更能在追溯歷史的過程中,感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民族精神傳承。
人們常叫的老祖宗,是啥意思,什么輩分
文/@成長新視點
老祖宗的稱呼,在中國自古以來,是對曾祖的稱呼,也就是對祖父父親的稱呼,他是比自己高四個輩分的長輩。
祖宗,在家庭中,泛指是一個家族的創(chuàng)始人,也就是這個家族是從他這里另立門戶,重開爐灶,并發(fā)揚光大,子孫繁衍旺盛,家族人丁興旺。
一、什么是祖。祖,從字義上理解是祖先的意思,具有無可代替的超然身份地位。祖,在古代,就是一個家族、一個部落、一個姓氏、一個流派、一個行當或一個王朝的開創(chuàng)者、創(chuàng)始人,一般指的是男性,意為家族起源的象征。
自古以來,中華文化中尤其注重敬老愛尊,一個家族開創(chuàng)以來,會修訂族譜,對家族的輩分名稱進行確定和排列。同時,會修建宗祠,把祖先的牌位供奉其間,永世紀念。
如中國歷史上,各個朝代開國皇帝,他們廟號都會帶上祖,如漢高祖劉邦,唐高祖李淵,明太祖朱元璋,宋太祖趙匡胤等。
在中國古代的武術流派上,也有一些開宗立派的人,被后代稱呼為祖師爺,如武當派的張三豐,少林派的達摩。而魯班,則被木匠們稱為木匠的祖師爺。
宗,相對于祖,地位稍低,僅次于祖,宗一般為守成者。宗,在家族血緣關系方面理解,相當于祖的分支。
比如,一個祖先建立了一個國家,生了三個兒子。他死之后,三個兒子又各自開創(chuàng)了一片天地,分別建立了三個獨立王國,他們互不相隸屬。那么,在這三個獨立王國的宗廟內(nèi),后代們會敬奉同一個祖先,并分別敬奉祖先的三個兒子。
在一個國家的開國皇帝廟號稱為祖,他的繼承者,一般都是稱之為宗。如唐太宗李世民,宋徽宗趙構,明英宗朱祁鎮(zhèn)。
極少數(shù),有重大成就的中興皇帝,他們有開疆拓土、力挽狂瀾的豐功偉績,遠遠高于其他的皇帝,成就等同于開創(chuàng)新的基業(yè)。這些皇帝的廟號,因他們當皇帝時功勞太大,會被后世稱為祖,而不是宗,如漢世祖劉秀,明成祖朱棣,清圣祖康熙等。
三、常說的祖宗十八代,有哪些輩分。人類社會,最小社會單元,是家庭,比家庭大的是宗族。在中國民間,一個宗族,會修建一個祠堂,供奉一個祖先牌位,并會把宗族內(nèi)有重大貢獻的先輩牌位供奉在內(nèi),統(tǒng)稱祖宗。
一個家庭,在血緣關系和輩分上排列,通常的說法是祖宗十八代。家族中,在修訂族譜時,也大多按照十八代的編排,只會多,不會少。
從低到高的輩分排序,依次是耳、云、仍、晜、來、玄、曾、孫、子、父、祖、曾、高、天、烈、太、遠、鼻,子之下是九輩,父之上是九輩。
在古代,自然條件異常惡劣,人的壽運均不長久,普通老百姓能活四五十歲的都比較少。古代人結婚比較早,男孩大多十五歲時就會結婚生子。一個家庭之內(nèi),一個輩分平均若為十五歲時,四代人前后也有了六十多歲的距離。
故此,四世同堂的不多見,五世同堂的基本沒有,稱呼為老祖宗的人為曾祖,不會是高祖。
老祖宗的稱呼,在現(xiàn)實生活中,可以是本家、本族人對長輩的稱呼。外家族的人,也有對其他家族中輩分高、地位尊的人,稱呼為老祖宗,表示尊敬。
?
歷史開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