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人生的旅程中,“子欲養而親不在”這句話觸動著無數人的心靈。很多人聽聞此語,卻不知其出處。它背后蘊含著深刻的情感與無盡的遺憾。這句飽含深情又帶悲涼的話語源自古老的典籍,承載著歲月的沉淀。探尋其出處,不僅是對一句名言源頭的追溯,更是對孝道文化的深度挖掘,能讓我們在當下更加珍惜與親人相伴的時光。
1、整句是“樹欲靜而風不止,子欲養而親不待”。名句注釋:比喻形勢與自己的愿望相違背。多用于感嘆人子希望盡孝雙親時,父母卻已經亡故。
2、“樹欲靜而風不止,子欲養而親不待”,出處《韓詩外傳》卷九·第三章(注:此句出處有二,此為其一)。
3、孔子出行,聞有哭聲甚悲??鬃釉唬骸膀屩屩坝匈t者。”至則皋魚也,被褐擁鐮,哭于路旁。孔子辟車與之言曰:“子非有喪,何哭之悲也?”皋魚曰:“吾失之三矣!少而好學,周游諸侯,以歿吾親,失之一也。高尚吾志,簡吾事,不事庸君,失之二也。
4、與友厚而中絕之,失之三矣。夫樹欲靜而風不止,子欲養而親不待,往而不可追者年也,去而不可得見者親也。吾請從此辭矣。”立槁而死。孔子曰:“弟子誡之,足以識矣。”于是門人辭歸養親者十有三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