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伏和末伏的計算在傳統節氣中有其規律。我國傳統歷法采用“干支紀日法”,夏至后第三個庚日為初伏開始,初伏固定為10天。末伏則是從立秋后第一個庚日起算,同樣持續10天。這種計算方式依據古老智慧,與自然氣候周期緊密相連,了解初伏末伏的算法,不僅能深入感受傳統文化魅力,還對生活養生等方面有一定指導意義。
1、傳統意義上都是根據干支紀元日推算得出數據,比如初伏為夏至后第三個庚日(每10天為一個庚日),此后沒個10天為1個伏天,如果遇到夏至到立秋之間有5個庚日,那么二伏將會有20天,一伏、三伏保持10天不變。
2、如果夏至到立秋之間只有4個庚日,那么二伏就是10天。也就是說,三伏天每年的天數其實并不一樣,有的是30天,有的年份是40天。
3、入伏之后,這一年的三伏天為30天還是40天,也可以通過入伏時間推算,比如入伏在7月18日以及7月18日之后開始的,那么當年的三伏天就總共有30天,也就是二伏有10天;如果在7月17日以及7月17之前進入初伏,那么當年的“三伏天”就有40天,也就是二伏有20天。
4、用這種方式來計算,2019年的入伏天是7月12日,也就是一伏為7月12;往后推10天,第11天為二伏的開始,也就是7月22日開始進入二伏;2019年中伏(二伏)有20天,那么三伏的開始便是8月11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