描寫大橋的散文,36創業加盟網給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,讓更多的人可以參考:描寫大橋的散文。
橋是一種用來跨越障礙的大型構造物。確切的說是用來將交通路線跨越天然障礙或人工障礙 的構造物。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幾篇描寫大橋的散文。
描寫大橋的散文
散文一《大橋》
這次到騰沖,看到了熱海煙云繚繞、國殤八千將士忠骨,但留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,是騰沖龍江特大橋!
曾經,呆在美國舊金山金門大橋下,我為這座世界著名的單跨雙塔鋼箱梁懸索橋連聲贊嘆,為它的雄偉,為它的美麗。而如今,我站在云南最美的公路橋——龍江大橋下,卻已經沒有了贊嘆,只是靜靜地發呆。
云南騰沖龍江特大橋纜索主纜長1950米,兩側由總計長約65.9萬米的338根索股組成,它和美國舊金山金門大橋一樣,都是單跨雙塔鋼箱梁懸索橋,只不過金門大橋是橫跨海峽,下面是海水,而龍江大橋是橫跨江水相隔的兩座山,高度更高,長度更長,寬度更寬,更加雄偉,更加壯麗,放眼望去,大橋猶如一條騰云駕霧的巨龍,穿行在白云飄飄的懸崖峭壁中,就好像是一幅氣派非凡、濃淡相宜的水墨畫。
真美!龍江大橋,不愧是亞洲第一橋!
進騰沖時,驅車從高速路橋面穿過,去年4月20日才通車的橋面,寬闊度舒適度引起我的贊美,副駕駛座上的老妻說,旁邊有觀光景臺,你只顧開車,錯過啦。我說:不要緊,還有回來呢。
回來,如愿停車,而后就是久久地流連。
毫無疑問,大橋的美是絕無僅有的,美的令人窒息!
我們知道,美的內涵是社會文化的產物,是社會參與對一件作品或事件審美的重塑。對我們來說,審美,無疑需要一顆溫柔的內心,要有見識,要多讀書。有句話不是說,人丑就要多讀書嗎?而我看,人笨多讀書、多跑路才是硬道理。如果不是看過那么多的大橋,我怎么能對龍江大橋的美那么傾心?當年在云南紅河大橋下,我不就呆呆地坐了幾個小時么?
想想,曾經經過了那么多的不平事,我還是清心靜水,不隨波不逐流,不以物喜,不以物悲。為什么?這個底蘊是怎么來的?我想,還是知識、見識帶給我的。
見識和讀書一樣,是最美的。三毛說:“讀書多了,容顏自然改變,許多時候,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過眼煙云,不復記憶,其實它們仍是潛在氣質里、在談吐上、在胸襟的無涯,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中。”同樣,我跑過的路從來不會欺騙我,這些路會沉淀在我的精氣神中,讓我安靜,讓我渾厚,讓我不虛此生。
和朋友笑談,自己稱自己是低智商、典型的透明者。其實透明有什么不好?你透明,別人一眼看透你,都會懶得和你費心思,怕丟了他們面,白費了他們的心機。所以,低智商的透明者,這個狀態,我喜歡。
雞湯說:生活中別逢人就低頭,旁人終歸是旁人,沒幾個人真把你的傷當自己的痛處。我說:有人以為你無堅不摧,就像龍江大橋那樣,那就隨他們,你就是龍江大橋。有人以為你就是下面奔流的龍江水,柔軟好欺,那你就做龍江水,也沒必要解釋。自己選的就向前走,堅持鍛煉,堅持讀書,堅持出行,心安理得地過生活。
無所事事的日子,挺好。就像靜靜矗立在哪兒的龍江大橋,本分而威嚴!
散文二《八一大橋》
南昌八一大橋位于東起陽明路,跨越贛江,原叫中正橋,后來改叫為八一大橋。它是1927年8月1日由省委指揮建造的。
新八一大橋既是一項宏偉的現代化交通設施,又是南昌一大景觀。全長約6公里,其中主橋長1040米,南引橋長2020米,北橋長1314米,主孔跨度160米,塔高103米,橋面最大寬度75米,中間行車,兩旁走人,大橋外型不但雄偉而且壯觀,巍巍高塔與兩岸高樓對應。縱橫設計采用豎曲線,像長虹臥波,具有曲線美。南引橋三層,全互通立交,喇叭型,四個圓圈像蝴蝶飛舞,圈內矗立著體現江西歷史文化的當陽樓、郁孤臺、牡丹亭、龍珠閣四個樓臺亭閣。大橋南岸橋頭石雕黑白雙貓,寓意深刻。北岸鑄銅雙獅,威武雄壯。整座大橋宛如巨龍橫臥在贛江之上,形成南昌一道新的旅游風景線。
晚上的八一大橋更是“嫵媚動人”。兩旁的人行道上排著整整齊齊的路燈,把八一大橋照耀得金碧輝煌,塔跟橋面之間斜拉的線會發出閃亮的光芒,遠看就像一根根金線十分美觀耀眼!
八一大橋就像是藝術家精心創造的一件完美的藝術品,成為了南昌市最耀眼的亮點。
散文三《走過涪江大橋》
對于在合川長大的每個人來說,涪江大橋的身影是心中永遠不會泯滅的記憶。——題記
前幾天,看到合川新聞,在2010年的最后一天,200輛汽車和500米的隊伍,將會浩浩蕩蕩地通過涪江新橋,這標志涪江大橋的新生。我雖不能親臨這隆重的時刻,但在2011年的第一天清晨走過新橋,也是一種用自己的方式來對新橋的祝賀和老橋的緬懷。
漫步走在新橋,晨曦蒙蒙,細風霏霏,河風習習,寒意闌珊。記得兩年前的一聲炮響,曾經雄壯一世的涪江大橋頃刻間便煙消云散。當時我正在合川,卻不愿去親眼目睹它的最后時刻。不知是巧合還是命中注定,當年它剛好三十八載,而新生時我也正好三十八歲。
新橋是在老橋原址上重建的,原來的涪江大橋于一九七O年建成通行。當年,它的建成把一江之隔的南津街和合陽城連成一片,徹底改變了合川,對于合川人來說意義非凡。由此,合川八景之一的涪江晚渡消失了,江邊人來人往的打藤街消失了,而大橋兩邊的靛市街和趙家街卻成了合川最熱鬧的街道之一。
晨光、寒風、細雨里,是面目一新的大橋,彩旗插在欄桿上隨風飄揚。站在橋上往下望去,涪江水因草街電站建成,已沒有往日那么流淌,但更加寬闊,城市之夜最后的燈光還在江的兩岸閃爍。微光中,我仿佛看見了橋下那片淺黃的大沙灘,看見了橋下那片青青的河邊草,看見了橋下那片灰色的老瓦房,也看見了有個男孩活潑的身影在橋下奔跑。
我是一個在涪江大橋下長大的孩子。
記憶中第一次和涪江大橋親密接觸,是四歲時。由于父母都要上班不能帶我,只好把我交給父親工作的重棉四廠的托兒所。周一清晨,父親帶我在北橋頭的過江電網架下等候接送工人的廠車,哄著我坐在汽車引擎蓋上看窗外的大橋,直到周六下午才原路返回。幼小的我便離開親人去過一種全托的生活,心中的孤獨是誰也不能體會的。但每周能坐上兩趟大汽車過橋,在同齡人中就是一種莫大的風光。
上學后,進了北橋頭下的學昌門小學,雖然離家住的交通街不近,只是因為幺婆婆家在附近,中午我可以去搭伙。四年級時,由于家搬到絲廠,我就全部吃住在幺婆婆那里。
幺婆婆家在大橋下別凡溪的張家嘴。走出小學校門,街對面是一家賣爆玉花的小鋪子,兩分錢一大杯,一分錢一小杯,是那時學生最大的奢恥享受。走到上引橋的石梯處,左邊是一家醬油鋪子和一個巷子的起頭。穿過引橋腳下的這個小巷,左拐右拐就到了幺婆婆家。走出幺婆婆家門,下十幾級石梯,便是橋下廣闊的河邊。
那時橋下有很大一個河灘,鋪滿淺黃的沙子。河灘與岸邊交界的斜坡長滿野草,再往上便是一片老瓦房。橋下兩棵黃桷樹枝葉茂盛,直到現在還立在那里。橋下的世界,便是我童年最好的`樂土。
不必說河灘上打水漂、放筏子、挖陷坑、流硬幣的游戲,也不必說草叢中捉蚱猛,黃桷樹下彈珠子、籬笆尖粘丁丁貓的故事。曾經,我站在河邊,把自己精心養出四只腳的蚵蚪放入江水,把心愛的海螺扔進江心,期待它年還能在草叢中相遇,在沙灘上拾回。曾經,有同學對我說,沙灘上能找到明亮的玻璃珠,于是我頂著烈日,老老實實地在河邊尋覓了大半天,終無收獲。曾經,我站在黃桷樹下,看著爬上樹的左幺叔和幺爸用柴刀砍出漿汁,等著帶我去捉木兒龜龜(qiu)。曾經,獨自與一群素不相識的小孩在河灘上打架,憑著練了兩年武術這點三腳貓功夫,把搗我做放筏子游戲亂的人打得落花流水。曾經,父親帶著直到現在還是旱鴨子的我和幾個老表,來回浮水到落不透的江中橋墩。曾經,幺婆婆、幺爺爺帶著我從大橋腳下出發,沿著涪江步行十幾里路走到趙家渡口,捉滿笆蔞的螃蟹而歸。曾經,我在橋下把風箏放飛得很高很高,卻被橋上的過路人一把摘了去,自己傷心了好幾天。曾經,我在橋下土地里種了一株向日葵,卻因為害怕別家小孩來偷,沒等到瓜子成熟就摘了下來。曾經,我為求一根練武術的棍子,把河邊的一棵小樹砍倒,卻被那個帶紅袖籠籠的居委會主任看到,拿回去當了柴燒。曾經,我坐在河邊草地上,享受夏日的涼風,仰望夜空里的大橋,數著閃爍的星星,編織著心中的夢想。
每天中午十二點半到一點,我和幺爺爺一起邊吃飯邊聽中央廣播電臺的評書節目,從評書故事里學到許多知識。每當夜幕降臨,晚飯煮熟時,幺婆婆便會站在門口向著橋下的河邊喊:回來吃飯羅。多少童年的往事和記憶,都留在了橋下那片樂土上。
上中學后,我住讀進了對岸的合一中,但隔天就會走過橋來,在幺婆婆家補充一下營養大橋,吃完晚飯后又回學校上自習。走時,幺婆婆總會掏出兩個煮熟的雞蛋放進我的書包做第二天的早餐。正是這兩個雞蛋,才讓我得到了用功讀書的必需營養。幺爺爺去世后,我便每晚都到幺婆婆家里吃飯,好讓在合川只有我們這家親人的她不覺得寂寞,也讓年青的我力所能及地幫年齡已高的她做點提水之類的家務活。
那時,下午放學后,總是和幾個要好的走讀同學邊說邊笑走過大橋。走到北橋頭,直接翻過橋欄桿,從窄窄的引橋邊爬下去,或順著一根電桿的拉線溜下去,這樣不必再繞道走引橋下那個巷子。
后來,進了北碚的大學,不能天天走過大橋了。但每月回家,都要去看望幺婆婆。在幺婆婆那里,我常常獨自走到河邊,仰望一下大橋,回憶兒時在橋下的游戲。
后來,畢業回到合川工作,每天上下班都要騎單車過大橋,日出而發日落而歸。轉眼四年過去,一九九八年,合川開始大規模的老城改造,首先便是拆遷別凡溪一帶老房,幺婆婆家搬離了大橋腳下,我也因為工作單位的調動,不再騎車過大橋了,而是更多地乘車經過新建成的涪江二橋。進入二十一世紀后,我更是很少親近大橋了,只是開始到處傳聞要拆大橋的消息后,遇到去區政府開會時,便步行走過大橋,邊走邊尋找兒時關于大橋的回憶。
改革開放后,隨著合川發展的加速和城市建設的加快,塔耳門、鐘鼓樓、七一水庫、城隍廟這些老合川人心中的標志性建筑一件件、不知不覺消失了。突然間發現,隨著我的長大,這涪江大橋已得蒼老。聽老人說,涪江大橋還沒建成時就發生過一次垮塌,而八一年的洪水也差點就把它炸掉。當初的設計者根本沒想到這三十多年的發展如此神速,只能載重十噸的它,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就不堪重任。好在涪江二橋及時建成,讓它喘上一口氣,但在合川人心中的地位開始變得越來越輕。先是單向通車,再是只準人行,最后危橋上人行也不行了。本是病魔纏身的涪江大橋,終于在見到最后一個兩江匯合處的日出后,壽終正寢。這是合川發展的必然,也是每座橋都要走過的一生。當年為它建成而歡呼的合川人,如今安在,會想到它的生命就這樣短暫嗎?
細雨已把頭發潤濕,河風已把臉頰吹涼,但心中的熱血和腦海中的記憶卻在沸騰。計了一下時間,從橋的此岸走到彼岸,我用了6分鐘,然后細細一算,我的前半生中,大約走過大橋5000次,有500個小時走在橋上,有五分之一的日子走過了這大橋。
憶當年,每當我走在高高的大橋上,便會聽到腳步落在橋上的聲音,那韻律是在與我的生命同行。我仰望橋下的江水時,仿佛看到了流逝的時光,正是在這時光里,我一步步地成長。這樣的腳步走過了三十多年,走過了我的孩堤和青春,走進了我的中年。在人的前半生里,有誰能帶給我如此多彩的樂趣和美好的記憶?惟有這涪江大橋和橋下那片廣闊的天地。有時我仰望那佇立的大橋,四下里靜寂得沒有了空氣,沉默無語的大橋雄壯得如血氣方剛的漢子,讓我紅色的血液沸騰起來,沒有理由讓人不愛他。皓月溫潤大橋灰白的軀體時,他的神秘就是我童年難忘的夢和人生的幻想。沒有幻想就沒有希望,就沒有現在的仕途。
總結:以上內容就是描寫大橋的散文詳細介紹,如果您對創業項目感興趣,可以咨詢客服或者文章下面留言,我們會第一時間給您項目的反饋信息。
我對加盟感興趣,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!
(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)
我們立即與您溝通
溫馨提示:
1.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, 請放心使用
7x24小時電話咨詢
130*1234567